治疗方法:
采用单导管消融,仅穿刺股静脉,置入一根大头电极至右心室。全部采用起搏标测,即选择起搏下12导心电图与室性早搏形态完全相同的图形作为靶点图。
关于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一直存在争议。2003年我国射频消融治疗指南将部分病例列为Ⅱ类消融指征,提示严格选择合适病例仍不失为一种治疗上的选择。关于适应证的选择,最好选择室性早搏持续存在且呈联律的病人,因为此类病人在消融过程中容易判断消融效果及消融终点。对于初次出现的室性早搏,不论其是否频发及有否症状,均暂不作为适应证。
室性早搏的消融过程及方法与室性心动过速大致相同,本组病人的室性早搏全部起源于右心室,故均采用起搏标测方法,选择心室起搏下12导心电图与室性早搏时心电图完全相同的图形作为靶点图。
其消融终点为室性早搏完全消失,对消融过程中室性早搏较少的病例,可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诱发。有效靶点的消融过程中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的反应:(1)出现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次更多的室性早搏,继而室性早搏消失,若在30s内仍有室性早搏出现,多提示消融无效;
(2)在消融数秒钟后原呈联律的早搏突然消失,且在继续放电过程中无室性早搏出现。由于室性早搏的出现具有偶然性,在消融结束后应至少观察30分钟以上,若再次出现形态与原早搏完全相同的室性早搏,则说明消融不成功,须再次消融。
对术前早搏不成联律的病例,术后可以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作诱发试验,这样可以减少术后的复发率。
术后复查动态心电图是判断消融是否成功的重要手段。采取早搏完全消失并观察30分钟的消融终点是比较可靠的。对术后很快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的病例,多提示消融不成功,但偶有例外。
室性早搏消融后的远期预后缺乏大量的临床研究,是否会出现新的恶性程度更高的心律失常也是对室性早搏消融持反对意见的理由。本组有限的观察资料结果显示,消融的远期预后良好,无新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右心室室性早搏的消融,采用单导管消融,其操作过程简单,可减少并发症并节省费用。导管在放电过程中移位至右束支区域,术后右束支阻滞持续存在。
提示在消融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导管位置,一旦发生导管移位,应及时终止消融。
对严格选择的室性早搏的病例实施射频消融,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并发症少见,且能明显改善病人的症状,随访未见到不良事件发生,提示射频消融可作为顽固性室性早搏的一种治疗手段。